即使已经过了二十年,一些中年消费者在提到、看到、用到日本品牌的电器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赞叹:真好。
然而科技行业或者说消费电子领域中,“日系品牌式微”的说法和论调这些年来就没有停止过。更多的时候,这些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都成了商学院案例中,惨被国产和韩国品牌的超越、逆袭的悲情配角。
日系品牌们的消费市场滑铁卢
在去年底,爱范儿在《索尼并没有破产,但是日系厂商整体在沉沦》一文中,梳理了日系科技公司消费电子业务衰落的外在表象。
一是,销量与份额的迅速下降。
在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手机、电脑行业中,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的品牌占据着前列,日系品牌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原本占据优势的电视市场,日系品牌开始被韩国对手拉开距离,并被中国企业所追赶。
二是,日本企业开始退出国际舞台,其海外资源被日本之外的企业所接管。
2015年,东芝正式宣告彻底结束在日本以外世界彩电市场的自主研发、销售和经营。同时,创维数码12月21日同时公告宣布与东芝达成协议,收购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的PT. Toshiba Consumer Products Indonesia全部股份。
进入2016年,3月30日,鸿海精密同意以3880亿日元(约合34.6亿美元)收购日系电子巨头夏普。而早在2015年7月,夏普就将美洲(除巴西外)的电视业务出售给了海信。
只有有时,哪怕已经退守日本本土市场,这些日企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笔记本电脑领域,VAIO、富士通、东芝三大品牌开始计划合并业务,抱团取暖。不过,东芝最近宣布暂时保留笔电业务,当然,这是后话。
以上都是日系品牌在消费电子领域衰落的冰山一角,在更泛的领域和一个更广的维度,这些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则更加明显。
破产、卖大楼等调侃与索尼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财务丑闻等也出现在多家知名日本企业的新闻中;裁员、赤字等对于某些日企来说已经不是新闻。
日本制造真的要完?
在消费电子领域,除了相机之类的特定行业,这些日本品牌们的表现确实不够亮眼。不管是消费者们的直观感受,还是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都在印证这一点。
日本制造,这个曾经辉煌的名字,就这样不再被时代所眷顾,而即将成为老旧、跟不上节奏的另一种说法?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该问题——在消费者市场,这种趋势确实有所显现,不敢说败局已定,但确实非常艰难;而在企业或者专业市场,日本制造的影响力并没有衰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
(JDI展示的1000尼特亮度屏幕)
在日本品牌销量低迷的智能手机行业中,日本品牌的存在感并不薄弱,原因之一就是在各个手机新品发布会上,索尼的图像传感器和电池、夏普和JDI的屏幕等都会被作为有高端加成的卖点而被反复提及。这种高端背书的背后,则隐藏着这些日本企业在专业领域的转型。
同样以索尼为例,在财务状况最为艰难的时刻,索尼包含数码图像传感器在内的半导体业务便扮演起了现金牛的角色。
并在已经占据优势的前提下,索尼于去年7月宣布融资3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以发展旗下的芯片制造业务。在当时,得益于苹果以及三星智能手机对于索尼图像传感器的需求,索尼将在未来三年将自己的销售额提高到1.5万亿日元(约753亿元人民币)。并在几个月后,索尼坐实了一则传闻已久的消息:将以19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亿元)的价格收购东芝的传感器业务。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