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艺谋用自己赞誉为“全世界最好的高清设备”日本索尼摄影机拍摄的《三枪拍案惊奇》热映未艾之际,蛰伏11年,耗资3亿美元(约合20.5亿人民币)打造的最新力作——3D电影《阿凡达》近日横扫全球,票房急剧上升。两部中美大片,都没有任何一个日本人出场,但是毫无疑问,日本的力量暗含其中不可或缺。 正如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彩色影像替代黑白影像被誉为电影史上的两次革命一样,3D影像则将人类的感官娱乐消费,真正带入了一个全新的3D电影立体视觉时代。在这看似纯美国力量展示的背后,日本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跻身3D电影时代,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电影设备的展现,都堪称大手笔。承认日本行,是中国更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理应嗅出商业和艺术的端倪,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飞跃。 尽管《阿凡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但是有人指责《阿凡达》抄袭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比如,“悬浮”的“哈里路亚山”与《天空之城》里的浮岛概念雷同,蕴藏森林能量之源的圣树不禁让人想起《龙猫》。更有网友表示,《阿凡达》的结尾根本是在照抄《幽灵公主》,如男主角同样本是人类,反而担当人类与自然界的调停人,两片的女主角也是为族人而战的公主。 不过卡梅隆否认抄袭,还亲自揭秘影片中“悬浮山”的灵感来自中国黄山,但是他承认自己是宫崎骏的粉丝,“宫崎骏是非常好的动画导演,他的电影都像在梦境一般。”显而易见,即使卡梅隆没有抄袭宫崎骏,但是他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宫崎骏的影响和风格指引,从而为他创作《阿凡达》提供了的基础。《阿凡达》不仅是风格和情节受到了来自日本艺术家的影响,而其拍摄也得到了日本科技的辅助和支撑。 2000年夏天,卡梅隆等造访索尼日本总部,说服索尼改进出一种新型轻便的3D摄影系统,并用这套设备拍摄了《深渊幽灵》、《深海异形》两部3D电影纪录片,从而为其携《阿凡达》归来,造就了硬件条件。 影片《阿凡达》将真实动作序列,与最高技术水平的特效相结合。索尼摄像机专门根据影片对立体影像捕捉与制作的要求而进行了修改,实现了影像质量与拍摄现场灵活性的完美组合,达到3D技术巅峰。 卡梅隆还把日本消费电子巨头松下电器作为唯一在视频和音频方面的合作伙伴,松下电器在《阿凡达》的3D特效制作上提供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其实,松下与卡梅隆的合作甚早,从《侏罗纪公园》、《魔鬼终结者》到《阿凡达》,几乎都指定使用松下的影像设备。据悉,松下斥资近一亿美元投资《阿凡达》,还借《阿凡达》助推产品宣传。 早在《三枪拍案惊奇》还没有正式问世,艺术触觉和商业嗅觉极其灵敏的索尼公司就取得《三枪拍案惊奇》的海外发行权。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和索尼经典团队的第十一次合作。首次合作应追溯到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三枪拍案惊奇》拍摄中,张艺谋使用了索尼的高清数字机完成了创作,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数字化时代。 据悉,《阿凡达》会催生更多的相关影视、录音、播放方面的3D标准,会给索尼、松下等公司带来机遇,推动3D技术从影院走向家庭。索尼还联手国际足联2010为全球足球迷奉献史上首次3D世界杯,索尼的3D娱乐消费产品链业已形成。 作为中国企业和电影人,以及科技力量,不仅要满足于国产电影的崛起,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差距,要有“日本行,中国更行”的决心,知耻而后勇,争取在电影科技和电影艺术上同样跻身世界前列。 |
《阿凡达》用日本索尼设备拍摄
数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手机市场重新洗牌:索尼第五、三星第四、第一无可撼动!
任天堂几乎完全把索尼挤出了日本游戏市场
索尼时隔7年发售新一代游戏机PS5 疫情下的居家消费或成助力
日本手机市场洗牌:索尼仅排第五,榜首竟然是它?
日本手机市场洗牌:中国品牌全军覆没,索尼仅第五,榜首占比43%
彭博社:索尼愈发轻视日本游戏市场
索尼难受了:微软对新主机Xbox S降价 日本用户购买不超2千
日本索尼PS5将于11月发售 普通版售价49980日元
索尼为年末商战发布PS5相关信息 游戏行业或迎最大规模的更新换代
索尼衰微,全球份额跌破1%,日本制造之神索尼是怎么陨落的?
索尼衰微,全球份额跌破1%,日本制造之神索尼是怎么陨落的?
与索尼正面刚?微软将日本定为Xbox Series X首发地区
索尼或将7月9日在日本推出两款Xperia新机
深不可测!日本总部探秘索尼电视的技术储备
日本手机在全球衰落
日本分析师预测索尼新主机PS5 2020.11月发售499
往日不再在日本大受欢迎 首发销量是战神43倍
佳能第一理光第二 日本卡片机销量排行榜
索尼A7III是日本最畅销的全画幅微单相机
为什么日本手机业不能崛起?
任天堂Switch日本销量破800万台 下周或将正式超越PS4
Switch日本地区销量突破800万台 超越PS4指日可待!
2019年一季度海信电视在日本销量第二 超越索尼
索尼为日本PSVR用户带来社交VR影院应用Theater Room VR
索尼智能手机全球份额跌破1% "日本制造"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