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观察
冯昭奎
日前,来自日本媒体的报道称,处于困境中的日本消费电子三大巨头——松下、索尼和夏普,正在通过出售房产和其他业务部门,计划借此筹集30亿美元现金,来改善现金流谋求生存。根据上述三家公司的本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三巨头均未能扭转连续多个季度巨额亏损的尴尬局面。其中,松下在上个财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亏损(约合102亿美元)。2012年11月初,松下的业绩报告预计,公司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本财年净亏损将达到7650亿日元(约合96亿美元)。连续两年巨亏近200亿美元,如今手中的现金不足5000亿日元。与此同时,松下还将转让三洋电机数码相机业务,夏普拟出售墨西哥等地的彩电组装工厂,索尼则被传将出售电池业务。与此相伴的是“裁员风暴”:松下宣布裁员10000人,夏普宣布裁员2000人。东芝则有3000人主动离职。
不过,在电器行业中,也有不少企业业绩不算坏。比如日本最大电器企业日立制作所,经过2009年开始的企业重组,居然顶住了电器业亏损的寒风,近两年保持盈余,其原因是在日立的总销售额中,家电产品仅占不到10%,其他产品如发电设备、采掘装置、新干线等,均属“可盈利的领域”。而在连年亏损的夏普公司总销售额中,电视所占比重高达60%,这说明电器公司的业绩好坏,与其产品结构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技术很优秀,商品开发能力却十分蹩脚”。只要深入到日本的制造企业中,就会发现哪怕是陷入巨亏的电子企业内部,其实也拥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由于商品开发能力差,缺乏一种能向消费者展示“新生活方式”的商品开发创新力和想象力,使得优秀技术如“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在眼下似乎“该有的都有了”这样一个电子消费品市场上,不能突破在工业化时代只注意将单项产品做精做细的传统概念,固步自封,缺乏创新而认识不到在信息化时代,单项产品做得再好也不过是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节点”而已。电器企业如果在商品开发上不能突破传统的框框,不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观念,不能跟上信息化潮流彻底改变产品制造的思路,日本电子产品要想赢得市场谈何容易。
细究“有技术却缺乏商品开发力”的原因,则与日本制造业的“强现场和弱总部(指大公司的总部)”密切相关。有日本专家分析称,日本制造的生产现场依然健在,比如2011年特大地震海啸后,被彻底破坏的供应链,以惊人的速度得到重建和恢复;日本的生产部门可以在工厂里直接进行“产业结构转换”,纤维工厂“说变就变”,转眼间就成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器件公司;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当年的360上升到现在的大约80日本制造企业尽管在口头上不断叫苦,但其生产现场却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尤其是日本拥有成千上万家几十年专注于磨炼一技之长、数十人的小作坊居然能在世界某种电子器件的市场上占大头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制造企业成为支撑日本制造业技术“金字塔”的坚实基础,被称为日本的“国宝”。
但另一方面,日本的电器大公司总部却陷入为短期财务报表战战兢兢的“集体郁闷”状态,成天为日元升值、电力不足、法人税率高等叹息,打不起精神,拿不出战略,搞不出创新,在信息家电领域几乎看不到日本电器业有值得注目的、强有力的新商品推出,或为抵消销售额减少而有新的商品种类的增设。企业经营者在心理上远离生产现场,甚至把裁人作为对付经营困境最优先采用的手段。通过节约人力成本虽可使财务报告获得短期改善,却有可能削弱制造企业的基础和生产现场的实力。目前,华为、联想、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成了包括NEC、日立制作所等日本大公司在内的日本企业被裁减人员的“收容站”。有日本学者指出,从日本企业的生产据点流出的人才却被其他亚洲国家的工厂所采用,从韩国三星、LG和中国海尔、TCL、创维等家电企业取代日系家电企业,成为全球家电市场的领导者,恰恰说明日本电器企业的经营存在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找到出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