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二:组织结构过于笨重
2011年,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上也表现不佳。先是索尼等家电巨头上半年业绩报亏;进入第三季度后,又出现了日企家电纷纷缩减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大撤退的势头。
据市场调研机构GFK称,日本家电连锁门店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约20%。家电巨头中,松下电视机业务已经连亏三年;索尼将面临第8年亏损,其2011年电视出货目标下调了19%,降至2200万台。
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黎娟娟分析指出,日本家电企业多采用垂直化的经营模式,将研发放在本土,中国公司的产品开发需要向总部报告并获许可,复杂的流程致使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同时,也增加了国际化企业的经营成本;当中国一线家电市场日益饱和时,开发二三线城市市场成本更高。相对于中国企业,日本家电企业显然缺乏渠道、价格和政策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环境使得日本家电企业成本上升、业绩下滑。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家电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同时,中国面板业进口关税可能从目前的5%提高到8%-12%的消息虽然未经证实,但可能影响企业制订经营策略;加上日本国内地震、劳动力减少等因素使得日本家电企业销售下降,人力成本上升。
2011年,索尼、夏普、松下日本三大消费电子巨头连连创下亏损纪录。对于三大巨头来讲,在中国最重要的业务收入就是电视和面板业务。尽管索尼、夏普仍在坚守,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而松下伴随着公司整体从家电业务中的退出,也开始逐步抽身中国家电市场。
尽管索尼声称仍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但无法掩盖在中国连续8年亏损的现实。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震、水灾、汇率等因素不过是导致日本电子企业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让日本电子业遭遇滑铁卢的,还是内因。
美国《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撰文指出,这些电器巨头们的亏损暴露了日本公司一直以来就未曾解决的深层问题:笨拙的企业结构、对日益商品化的产品线抱残守缺以及将问题推到将来解决的习惯。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日本电子业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从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创新能力大大低于美国的同行。因此尽管在技术平稳发展的阶段,它们可以将技术和产品做到极致,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在需要发展全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它们就显得反应迟缓,不能引领潮流,而只能做追随者。
启示三:刻板的管理让适应能力大打折扣
除了分不清市场的变化外,日系企业不懂变通,僵硬化的管理体制也成为限制其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桎梏。
诺盛电信咨询高级分析师韩小冰一针见血地将日商经营不佳的原因归结为:本地化不足,其高管几乎全是日本人,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以及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在中国失势的京瓷手机中国业务负责人孙有安对此感触颇深。这家在日本有名的CDMA厂商,其负责中国手机业务的老板远在日本,市场决策环节冗长,极大地限制了市场灵活性,只能在对手层出不穷的市场运作下艰难度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