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能不知道,夏普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产业。 2016年,夏普就被中国台湾鸿海集团收购,其产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货。
当初,包括夏普、索尼、LG在内的一众日系品牌手机被基础中国,而现在,据说夏普在成为国产品牌后,会回归中国市场发布新手机。这次,中国的消费者会买账吗?
百年“日企”在中国的两进两出
作为世界液晶技术商业化的奠基人,夏普1912年起家以来,已经度过了105个春秋。在成为中国品牌之前,夏普手机作为“日货”曾经两度杀入中国市场,但最终铩羽而归。
第一次折戟是2003年,在那个时代,诺基亚、波导、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等品牌如日中天,夏普难以抗衡本土品牌的成本优势,以及N记和MOTO的巨大口碑优势,于2005年与京瓷、松下等日系手机厂商一起退出了中国市场。
2008年,夏普回归中国大陆市场,但同时,苹果、三星开始发力,国产品牌也开始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而此时,作为“液晶之父”的夏普手握LCD液晶面板技术,集中大量优势资源发展高品质LCD面板。
但是,夏普却打错了一张牌。随着iPhone的诞生,LCD面板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争夺下游市场,LGD和JDI掀起了疯狂的价格战,而此时夏普却选择“高冷”应对,坚信“好的产品才能卖掉”,拒绝参加价格战。
在组织架构上,夏普虽然在LCD部门享有优势,但日本企业部门间相互独立,没有让夏普终端产业享受到充足的红利。让夏普开始沦为中上游供应商,相比苹果、三星等终端厂商,利润率十分有限。
在市场方针上,夏普死板遵循日系企业的“家长制”作风,并不信任别国的市场工作者。据夏普前员工透露,夏普对于别国市场的调研,通常是由当地市场部门,经过层层传递到日本本部进行决策,消息传递的滞后性和并不了解别国市场的本部人员“坐井观天”的调研,也让夏普对于市场频繁出现错误的预估。
在夏普一系列“日系”作风的保守决断下,2011年,夏普集团财报出现了大额赤字,转型缓慢,并让夏普手机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在2013年再次离开中国。2015财年,夏普亏损已高达2000亿日元。
鸿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中)、副总裁戴正吴(左)以及日本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右)出席签字仪式
2016年,鸿海集团正式宣布收购夏普集团,日本的百年品牌,最终成了中国人的。
郭台铭的富士康助力,重返中国的“新夏普”
鸿海接手后,夏普迎来中国高管团队。鸿海没有继续让日本人担任夏普社长,而是委派鸿海副总裁戴正吴,同年12月,又将酷派老将罗忠生招至麾下,担任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裁,负责夏普手机业务的重组。
中国高管的加入,让原先偏“保守”的日系企业风格,在策略上开始发生转变:
对于夏普来说,“好的产品才能卖掉”;但在富士康接手的“新夏普”眼中,产品好坏应该让市场自己判断,“能卖掉的就是好产品”。
夏普被收购后,开始在中国建厂投资,利用富士康多年从事制造业所积累的成本控制能力,大幅降低运营成本。策略上也由守转攻,以“高贵不贵”的营销策略,主动降价,主攻年轻时尚人群偏爱的大屏市场。
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去年第四季度,夏普实现三年来首次单季度盈利,财务状况发生了明显好转。
回国建厂取得初步成效后,下一步便是重返中国市场。
富士康科技集团资深副总裁、SHARP手机全球CEO 罗忠生
“在夏普的全球化战略中,中国市场仍然是夏普最重要的正面战场,由于夏普离开中国已有一段时间,恰好失去了当下30岁这部分主力消费群体对其品牌的关注。”罗忠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言语间,透露出他对于夏普重返中国过程中两个关键点的判断,即:不能仅仅像Nokia、Moto回归时一样,向老用户兜售情怀,还要用产品特色打开新的主流消费人群市场。
“全面屏”风口,夏普需要一个爆款
想重新入局中国市场,除了宣传之外,夏普仍需要一款让人记得住的爆款,而夏普的选择依然是——全面屏。
今年是全面屏手机全面爆发的一年,市场上已经有小米MIX、三星S8等全面屏产品,而今秋即将发布的iPhone8即将采用全面屏设计。而夏普本就是手机面板的重要供应商,另一方面,夏普也是最早一批开始推行全面屏的手机厂商。
在今年5月份夏普品牌回归中国仪式上,罗忠生将夏普自诩为“全面屏始祖”,高调表示夏普手机将全面转向全面屏,并预测道:“12个月之后,在座的各位手机都会换掉。因为全面屏时代的到来,我们怀揣的手机都将成为传统手机。”
2013年,夏普设计并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机;2014年,主打“全面屏”概念的CRYSTAL系列诞生并不断发展,迄今为止,夏普已经发布了28款全面屏手机,但是,在中国大陆市场,没有爆款。
在罗忠生看来,夏普此次回归中国发布AQUOS S2,正是顺应了全面屏手机大潮的“天时”,富士康打通供应链伙伴的“地利”,和能唤起粉丝情怀的“人和”,而也许更重要的是人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