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即finance+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金融科技”,这一从国外火到国内,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的新鲜词汇,究竟是不是概念大于实质?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该长什么样?是华尔街金融范儿,还是硅谷科技范儿?
在P2P平台纷纷试图将自己打造为Fintech企业时,这一连串略显尖锐的话题显然变得有趣了起来,让人觉得好奇不已。笔者这个好奇宝宝昨天终于按捺不住,走访了这么一家来自上海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的产品相信经常上网的用户或多或少在网上听过或见过:钱牛牛(原名钱升钱),贷上钱,快分期。
![](http://www.cctime.com/UpLoadFile/2016/10/18/2016101842191365.jpg)
与众不同的Fintech团队
说实话,笔者在第一次听说他们的产品名字时,根本没有把这么接地气的产品与高大上的Fintech联想到一块,只听说这家公司团队很牛,有几位科学家级别的研发,正在创业中。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这里统称这个团队为钱牛牛好了。
上周笔者辗转联系到钱牛牛的一位后台工程师,通过他又接触到了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于是决定去拜访下这几位大牛,结果第一次实地拜访就被吓到了:一家200人出头的金融科技公司,居然有几乎一半的员工是从事与技术研发相关工作的,而线上推广和品牌传播的团队居然才不到15个人!
钱牛牛技术部的工位就在他们公司进门的右手边,笔者目测了下,半层楼的工位基本已经坐满,技术和设计人员的办公电脑是各种型号的Mac,办公“姿势”也是各异,笔者不仅看到了站着编程的程序员,还看到了程序员们饲养的各种奇怪生物和横放在办公桌旁的行军床,据说是技术们加班的时候顺便睡一睡的……
实力深厚的技术团队
笔者找到那位为我引荐的后台工程师,趁他还没开始忙,与这位不善言辞的程序员哥哥进行了一次近距离对话,这里就叫他X吧。
笔者:你们公司谁的技术实力最强?
X:都挺强的,不强面试过不了……
笔者:听说你们刚刚发布了一款叫“元方”的大数据风控系统,这名字谁起的?
X:反正不是我…… 看这个脑洞应该是我们CTO干的吧。
笔者:据说你们的风控系统很强大,还拿到了与腾讯云的首家合作?
X:嗯,是挺强的,我们开发的嘛。
笔者:那“风神”又是什么?
X:一款数学模型。
笔者:用于互联网获客和投放是吗?
X:对,也是我们研发的。
笔者:前两天看到新闻说钱牛牛这款产品通过风神模型指导线上投放,营销成本才不到9%,类似这种自主研发的产品还有吗?
X:太多了,我们光后台系统就十几个,你要问哪一个……
笔者:这么多,那就简单介绍一下用户感受最强烈的一个系统吧。
X:用户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什么也感受不到,越厉害的系统越感受不到。
笔者:那给我们举个例子吧,越通俗易懂越好!
X:比如我们研发的支付路由系统,用户还在绑卡的时候,后台系统就开始对他的持卡进行综合判断了,充值时走哪个通道,怎么支付的更快,卡住了怎么切换通道,从一开始就已经判定好了。这些都是毫秒级内实现的,所以用户支付和买产品的时候特别顺畅,所以也就什么也感受不到。
笔者:听说钱牛牛的提现速度特别快,两小时内就到账?
X:其实我们打款通常15分钟以内就到账,特殊情况除外。
笔者:特殊情况是?
X:用户提现到余额后忘记点击提现到银行卡了……
笔者:听说你们动员了很多精锐的技术开发银行存管系统,2个月就完成了?
X:其实就用了几个人,开发了两个月。你都说是精锐了,不需要那么多人。
笔者:我试了下钱牛牛上线存管之后的产品体验,完全感觉不到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其它平台还要跳转到页面手动注册什么的,钱牛牛这属于技术性优化吗?
X:对啊,除非你想让产品更难用……
笔者:技术部平时加班多么?
X:基本不按时下班。
笔者:对公司有什么想吐槽的吗?
X:只有一条,求品牌部同事放过,别让我参会上台演讲。
强悍的技术研发能力
与X大致聊过后,笔者又拜访了钱牛牛技术团队其它几位大牛,对这家公司的产品和模式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是一家基于元方大数据风控系统,定义中国信用人群的标签,针对人群画像进行数据建模、反欺诈、信用评估,并将资金与资产两端进行撮合匹配的科技化公司。
旗下几款产品:钱牛牛(出借端产品)、快分期(消费分期)、贷上钱(小额现金贷)、IPC小微贷(IPC补充风控技术的小微贷款)。
钱牛牛团队通过互联网获客投放模型“风神”进行线上获客,并转化为投资用户,当用户通过钱牛牛APP进行投资时,支付路由机制将为用户自动切换支付通道,保障充值速度。而后,用户的资金经由银行存管体系,进入实时匹配系统,实时清算系统,再之后是钱牛牛的实时进件系统,对资金与资产两端进行自动排队和分发,而资产端则由元方云风控系统进行反欺诈判定和决策、打分。
平台的每一笔买入和资产进入,后台系统均提供超过10亿/秒的自动匹配逻辑,每秒钟均进行重新计算——用户资金将被自动分散匹配到N个资产项目中,以降低风险。而撮合匹配成功后,计息、付息等操作均在银行存管体系下自动实现,当用户进行提现操作时,高度优化的提现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资金提至用户的银行卡中。
至此,一整套资金与资产匹配撮合的关系结束。
据钱牛牛工程师透露,团队内部近日正在研发一套更为复杂、智能的匹配系统,真正实现打破刚性兑付。由于此套系统还未上线,笔者在这里就暂不透露更多关于这款黑科技产品的细节了。
这次拜访钱牛牛团队,对于笔者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不仅见到了真正的金融科技团队日常的工作状态,在与这些技术大牛的沟通中,确实越发深刻的感受到,当外界提到“P2P”时所带来的误解,对于真正的科技化团队来说有多么不公平。
笔者认为,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成就远远不止是对金融效率的提升,其科技化的基因,尤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一定能够为行业带来如飓风般的前沿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