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开始,三大运营商响应了总理之前“提速降费”的号召,推出了流量滚存业务,即当月未用完流量可自动转至下月并优先使用,但仅可顺延一个月,算是“当月套餐下月清零”。该举措未经推出时便已引起了媒体和用户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该政策一经实施便被网友爆出存在流量使用速度加快、流量偷跑等现象,自流量滚存实行起至现在这一个多月以来,各种方式的流量损失层出不穷,尽管大部分事件运营商都给出了相应的说法表示并非运营商的责任,但用户们并不买账,依旧将矛头直指运营商。今天,我就结合实际案例给大家分析下为什么会出现流量偷跑等现象,并给出相应的避免方式,让大家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流量。
首先,先为大家解释下何为流量滚存。流量滚存实际是流量不清零的初步实现方式,即当月套餐流量剩余量自动累计到下月并优先使用,但若次月仍未使用完次次月则清零,次次月仅滚存次月流量剩余量,以此类推。例如每月套餐流量500MB,10月份剩余200MB,滚存入11月,则11月份实际套餐流量为500+200=700MB,其中10月份剩余的200MB流量优先使用,消耗完后再消耗11月份的500MB流量;若至12月份时10月份剩余200MB流量仍有剩余,则其剩余部分清零,11月份500MB流量滚存入12月,12月份实际套餐流量为500+500=1000MB。
一问:相关规章何时公正完备?
案例: 11月1日,艺人@韩雪 在微博上称:“大运营商本月启动流量不清零,但却告知,因为修改了本月套餐,上月流量就清零了。我改这个月的和上个月有什么关系吗?我付了钱的,多余的流量凭什么你说清零就清零呢?”并在之后的再次转发更新中提到了中国移动。当日晚间,中国移动便通过温馨提示疑似回复了韩雪的质疑,其强调:“如销户、携号转网、变更套餐等情形下,原套餐剩余流量将不享受此服务”。
分析: 这件事的责任其实更多的在运营商方面,因为推出了新的业务,但并没有更多官方相关的介绍及规则条款公布,更多的消息全是各类媒体在报道。而且三大运营商的官网和网上营业厅的醒目处也没有相关的页面和介绍。新的业务存在瑕疵可以理解,但希望不会是这种出一个事件增加一项规则的方式,希望三大运营商及早出台流量滚存相关的公正、完备的条款并公布。
解决: 目前作为用户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办法,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想有任何损失,当一旦涉及包括任何形式的手机号或是套餐变更时,先行联系运营商客服并询问相关事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本案例的情况。此外如果根据客服人员的建议操作后,即使后续仍旧出现了问题,也相当于拥有了维权的证据。
二问:非常理流量消耗何人解答?
案例: 我们编辑部有朋友在赴日短期旅游时也出现过偷跑的问题,他不打算在国外使用流量所以就没有买新的手机卡,手机中是中国移动的SIM卡但是已经关闭了移动数据或者说是WLAN功能,而在下飞机后开机不久就收到中国移动发来的关于漫游流量开始使用的提醒短信,于是他拨打了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给出了一个“是因为两国网络制式存在差异”的莫名其妙的理由,但是最后却也帮助彻底关闭了数据网络并解决了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客服人员强调:出国后仅关闭手机数据功能是无法彻底“断网”的,仍旧会有流量的使用,如需彻底切断数据网络使流量不被偷跑,需要联系客服人员请他们进行操作。
分析: 众所周知,中国移动采用的是独有的TD-LTE/TD-SCDMA网络制式,而日本的网络制式则为和中国联通相同的FDD-LTE/WCDMA,而且频段也存在差异,即使手机支持多频段多制式但理论上此时中国移动的数据网络应该完全无法使用,且本身手机已经断开网络连接了为何还会有数据流动产生? 奈何客服并非技术人员,这些问题都表示不清楚,最终还是那句“因为两国网络制式存在差异”。
解决: 解决的方法刚才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如果短期去国外手机不换卡的话还是给客服打个电话断下网吧,等回来的时候再打一个电话恢复一下。如果在国外时间很短也要使用流量的话,可以考虑采用虚拟运营商,目前华为、小米都有这种服务,联想也正在筹备。官方宣传资费相比在国外买当地直接买实体卡要便宜,至于体验如何我也没实际用过就不再此评价了。
小米 小米漫游教程 >>页面链接
华为 天际通主页 >>页面链接
三问:运营商能否加大监管力度?
案例: 某中国移动用户在一夜睡醒后发现自己的WLAN一夜之间产生了上百条的使用记录,且登录使用地点遍布新疆、山东、甘肃等全国多个省市地区。且该用户通过中国移动客服关闭流量服务后仍有流量使用产生,截止最后非本人使用总流量超过了1000GB。而咨询客服的结论则是“用户信息泄露”,除此之外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只是让他“等待处理结果,最晚48小时内回复”。
分析: 客服人员表示类似的情况之前也出现过。而我认为这种情况确有可能是因为账户信息泄露后手机卡被人复制,发生了类似银行卡盗刷的情况。然而奇怪的是为何运营商明明拥有监控流量使用的手段,在发生短期大跨度范围登录、使用流量时却没有对用户进行提醒或认证? 希望运营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借手机实名制的东风加大监管力度。
解决: 用户还应对自己更为负责,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不随意将自己的手机号码、身份证等信息交给他人,同时更加关注自己手机的使用信息、记录,一旦发现有异常的登录、使用要及时向运营商客服人员或相关监管部门反馈,争取将自己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四问:用户错觉从何而来?
案例: 自从流量滚存业务开始实行以来,一直有用户反应使用流量的速度比以前变快了,而10月底有微博网友爆出运营商“偷流量”的“证据”,一时之间三大运营商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是乌龙事件,但运营商在大家心中的不良形象已经难以转变了。当时的情况是该网友出国后将中国移动的手机卡取出换成了国外当地的手机卡,然后回国后换回中国移动的卡后查看了第三方的流量监控软件,第三方软件显示他在国外这段时间流量消耗为1GB左右,该用户以为此流量是移动卡消耗,遂在微博发文声讨中国移动“偷流量”,引来了大量网友及媒体的关注。事后证明该事件为乌龙事件,事实是第三方软件统计的是手机上使用的所有流量,即将国外运营商的流量也算在一起统计了,而不是仅仅统计的是当时在手机中的那张卡的流量。
分析: 发生该事件的原因还是该用户太冲动了,没搞清楚真相之前就盲目发声。而刚说到的第三方软件的统计方式可以直观理解为:在同一部手机上使用10张不同的卡消耗流量各100MB,最后统计结果会是1000MB而不是进行统计时手机中的那张卡所消耗的100MB流量。因为第三方软件检测的是手机发出和接收的数据,而运营商统计的是号码关联的数据交换。
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建议还是找运营商核对流量使用情况,因为第三方软件和运营商的流量计量方式不同,所以难免存在差异,而且第三方软件还可能存在监控不到个别一些软件后台流量的情况。而现在三大运营商用户想要查询流量使用还是很方便的,基本网上营业厅和手机客户端都可查询,像我自己使用的联通还可以选择每天的短信推送服务,尽管在时间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但贵在数据准确。
五问:流量“偷跑”全是运营商的错?
案例: 武汉一用户一夜间偷跑50GB流量,经过该用户授权,运营商查明了该用户今年的计费原始记录,与手机上的使用记录做对比后,发现完全一致,导致用户消耗大量流量的原因是该用户当晚开启了“个人热点”,并通过其下载了50多GB的文件。
案例: 某用户习惯在只有在Wi-Fi环境下看视频、下载文件,10月份流量基本均属正常,只有其中一天的流量使用了平常的近5倍,经详细查明当天有3分钟消耗了约740MB,联系客服也未查明何种原因造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用户使用的是iPhone 6 Plus,而iOS 9全新的Wi-Fi助理功能则是在判定设备所处Wi-Fi环境变弱时,自动切换到用户的移动通信网络。据我猜测很有可能是因此功能才导致了流量不明的大额消耗。
案例: 还有的用户单纯是因为粗心大意,例如现在手机的软件商店基本都支持一键全部更新,在Wi-Fi环境下点击后忘记了自己在下载然后带着手机离开了Wi-Fi环境...等等。
分析及解决: 由上述几个小案例也可以看出其实许多的流量“偷跑”情况都是由于用户的疏忽和误操作造成的,只要在使用时更加注意一点,使用例如看视频、下载更新等大流量数据时,多加关注下自己手机的网络状态,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依旧还是出现了显示使用流量和实际使用的明显不对等,一定要及时联系运营商客服,或者将账单及手机使用记录等证据留存进行投诉。
其实流量偷跑的事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国外也存在着类似的“天价账单”的情况。之前英国媒体就报道过一名英国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在数周内使用了33GB的流量,通过第三方公司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异常上行传输”。原来是该用户在使用邮件APP时,存在邮件未发送成功的情况,而该APP一直在尝试发出这封邮件所以造成了这个后果。该用户与运营商间存在责任归属的分歧,运营商表示曾发送过短信提醒,而该用户则一直坚持计费存在错误。其后该用户还邀请了独立仲裁机构进行介入,最后仲裁机构给出的结论是运营商不存在过错,用户应承担全部使用费用,运营商仅需就“服务不到位”进行道歉。不过最后运营商不知是出于善意还是为了挽留用户,还是免去了该用户有争议部分的费用,仅收取了用户认可的一部分。
而国内的三大运营商其实也有相应的补偿措施,例如上述纠纷中凡是与运营商客服取得联系的,对于存在争议的部分,只要是无不良记录的用户,运营商都会或多或少以流量包或者话费的方式进行补偿,而运营商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赔偿并不代表承认真的偷取了用户的流量,只是用户的反馈符合公司提升用户感知的需求,为公司提出了意见与建议,所以酌情优惠。不过该优惠用户只能享受一次,再有流量争议,想要赔偿就需认清责任之后了。
平心而论,其实大部分流量争议运营商都没有直接过错,可能只是在一些方面存在提醒服务的不到位,用户在表达时也应注意严谨措辞,不要在不明责任的时候将过错贸然推给运营商。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是一部分用户一旦对流量使用存疑,便会怀疑是运营商偷了流量,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连运营商暖心的无理由赔偿都成为了“做贼心虚”的表现。
其实运营商在计费方面是做不了手脚的,因为用户的使用记录都会体现在交换机上,而交换机可不是菜市场里的秤,黑心小贩想调就调,基本都是由世界上那几家知名公司提供,别人无法掌握其核心技术,也就没有相应的能力更改其数据。
如何避免流量偷跑?
不说别的,只要养成一些手机使用上的好习惯,也许这些小细节就能帮你免于遭受流量偷跑的悲剧。具体操作方式方面,iOS还好说,但Android平台的操作系统种类繁多,虽说大同小异,但也存在着个别功能不相同的情况,不过由于管家类的第三方软件存在,这些功能最终均能实现。
1、首先,网络上的APP、文件不要随便下载,一定要在正规的软件商店或是认证过的官网寻找自己需要的软件或是文件,不要让广告软件和手机病毒钻了空子。尤其是那些来历不明但内容极其吸引人的“那种”软件,其基本上都是广告或病毒,损失流量事小,还会威胁到手机内包括通讯录、金融APP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的安全,不要让一时的好奇害了你。
2、关闭一些你使用时不需要联网的软件,例如文件阅读器等。
具体操作方式为iOS:打开设置-蜂窝移动网络-选择不需要联网的应用; Android:打开设置-应用权限-选择应用-将联网权限更改为禁止或询问。
3、关闭软件自动更新及推送功能,或是调整为仅在Wi-Fi环境下自动更新,因为现在的软件为了做好做精,更新频率非常之快,一时疏忽,就可能导致大量的流量损失。
具体操作为iOS:打开设置-iTunes Store与APP Store-关闭自动下载应用、更新 或 打开设置-通知-选择应用-关闭通知; Android:打开设置-应用通知管理-选择应用-关闭通知。
4、养成“杀”进程的好习惯,尤其是针对一些影音播放器或地图类这种后台流量可能非常之大的软件,要知道返回桌面不等于退出程序,而现在的许多程序即使推出了在后台依旧会运行。
具体操作方式上iOS打开设置-通用-后台应用刷新-选择应用; Android:打开设置-应用列表-正在运行-选择应用-选择停止服务 或 在多任务界面结束程序。
当然,对于即时通讯软件并不适合采用上述方法,否则就接不到新的消息了。
总体来说,其实我们有时仅仅需要改变一些自己的小习惯或是在使用时更加细心,也许就能避免包括流量偷跑在内的很多问题的发生。诚然,不论是对用户还是运营商来说,现在都是一个变革的过渡时期,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存在,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现状,那就从自己做起。最后,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最近比较敏感的流量偷跑事件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希望最后这几点小技巧能有助于改善大家在使用手机流量时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