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媒:iPhone6大屏的背后 库克时代将走向何方
画面逐步摆脱分辨率依赖症
如上所述,iPhone6系列为了能通用面向之前系列而设计的应用程序搭载了Scaler处理系统。虽然安卓也使用了相同技术,但苹果的不同之处在于拓展了包括UI(用户界面的简称)在内的各种项目。
另一个关注点在于iPhone6系列并不是单纯变大,而是通过“先扩大在缩小”的方法来保证自身品质。
根据机种的不同,会在显示屏相应大小的分辨率基础上再提升50%,以相当于iPhone5S三倍的像素进行内部渲染,再根据显示屏尺寸大小情况(如iPhone6 plus像素为1920×1080)相应缩小,这有利于消除边缘模糊和锯齿,使画面更加自然。
虽然也会有些看似呆板之处但不会让用户感到明显不快。画面增大后文字也跟着增大了,虽然很难说已完全有效利用了屏幕大小和分辨率,但至少能很好利用黑色边框,总比没有改变要好。因为能在iOS8上良好运行,因此也能很好地运行之前开发的运用软件。
苹果相关人士称:“苹果慎重开发Scaler,是在确保了画面品质的前提下才毅然作出更改显示屏大小和分辨率的决定的。”
Scaler不仅是应用程序的简单更换更要与iPhone6达到最佳匹配,基于的模型是iPhone5S,先将其分辨率扩大再缩小,直至达到与iPhone6最佳匹配的程度,生成合适的画面大小。
苹果做了什么决定?
将视频尺寸先放大再缩小的方法并非此次首创,而是沿用了之前Mac的OSX操作系统支持的Retina屏幕显示技术。该技术加的分项在于,使画面更加光滑完美,这是逐点显示技术所难以企及的,拘泥于每个点的尺寸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整体优化。但如果从逐点显示技术能够营造最佳的凹凸感角度来看,该项技术又要失分了。
笔者认为,这已经显露了苹果今后在绘图架构上的打算。
现在,高PPI(像素密度)的屏幕已经成为主流,并有着超过300PPI,逐步逼近打印制品分辨率发展趋势。由于肉眼无法辨认每个像素点,因此不应该单纯地以固定的像素块来绘图,而要使用特定部分的UI组件来绘图。正如打印文字由位图向矢量图形的转变过程一样。
曾经,实现不依赖分辨率的UI绘图是业界为之奋斗的目标。毕竟人所要看的不是像素点而是图像所包含的文字信息。多年前,不管是Windows、Mac还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前所开发的NEXT,都以不依赖位图的UI绘图为自身目标。
该技术之前不成熟的原因在于显示屏在分辨率和处理速度两方面的不足。现在,分辨率已经完全没问题了,但处理速度还有所欠缺,只覆盖到一些力所能及的领域。PC(如Mac)自不必说,智能手机也在范围之内。
iPhone采用的是Retina屏幕显示技术。iPad于2010年面世,当时的CPU和GPU只能勉强实现缩放,因此选择了负荷很低的整数倍模式。此后四年间,处理器性能提高了近20~30倍,即使是处理器的一部分实现缩放也绰绰有余。
OSX的新版本Yosemite操作系统,设计上会焕然一新,以前所未有的近乎“无像素点”画面的设计理念设计制造,使得Retina界面显示更加完美。苹果已决心:“今后将会更加积极地灵活使用缩放功能,不再拘泥于逐点显示”,这与硬件开发的自由度紧密相关。
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潜在指责,但iPhone6和iPhone6 尺寸大小的决定确是在”“0.1英寸0.1英寸地用样品刻画最合适尺寸”的基础上作出的。今后不管选择怎样的尺寸和分辨率,Scaler仍然能维持正常运行。
iPad不久也会使用相同技术?
当然,“那种尺寸使用起来方便吗”,“那种尺寸应该匹配多大的信息量呢”等考虑是必须的,但频繁地变化尺寸大小,开发商也会很为难。但如果在合适的时候适度改变尺寸大小的话还是可以的,较少产生问题。
iPhone和iPad都采用了相同办法。iPad的话,也没多大必要需改变尺寸吧。但是,更高的分辨率无疑有利于电子书籍和相片的显示。
这些到底也只是预测,今后的iPad系列如果采取和iPhone6同样的缩小技术和方法的话,9.7英寸的iPad Air像素密度也会超过300PPI,而目前的有着326PPI的iPad mini则有可能达到近400PPI。当然,这些变化不见得2015年就会实现,但即使是这样,也不会令人意外。(实习编译:毕震宇 审稿:王欢)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