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摩尔定律害了"日本家电"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4 14:54:1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日本家电厂商业绩迅速恶化。松下、索尼、夏普公布的上一财年(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业绩结果显示,三家企业亏损总额超过1.6万亿日元(约1276亿元)。按一般认为,这样的一种糟糕状况下,发生破产或者被并购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富士康如今已经成为了夏普的最大股东。

  家电已经被算作计算机产业

  亏损最大的产品是液晶电视。“在日本进行生产制造只能增加亏损额度”是日本业界的共识,但却无法摆脱这一状况,原因是无法安置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之所以如此,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进行预测。因为家电产品一大重点领域的液晶电视、智能手机等数字家电的核心零部件都是半导体,而半导体领域发生着被称为摩尔定律的快速的技术进歩。该定律指出,“半导体集成度每18个月增长2倍”。

  该定律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至今,半导体成本确实在10年间降低至原来的百分之一。换句话说,现如今投入生产的人力、物力的99%在10年后都将成为过剩。

  这一状况下,为了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是快速处理信息化所产生的巨大过剩设备和过剩就业。

  信息化的性能提升与铁道和电力系统不同,是一个指数函数,而且不仅仅是半导体,光纤、磁盘等都持续进行着快速的技术革新。以往的家电产业并没有面对过这一激烈的变化。但是,数字化之后,电子产品的核心是计算机,日本企业认识与决策的速度迟缓就构成了对其发展的致命打击。

  企业控制的市场

  日本家电厂商应对摩尔定律的最大障碍是,其企业组织是在员工长期就业和上下游企业长期合作关系等“共同体”式的长期关系下成立的。

  资本主义世界中,出售不盈利业务部门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在日本,保持就业是董事会的最大使命,这也是日本企业亏损的原因。

  这一点,实际上日本企业经营层也很清楚,但是他们在长期关系中与从业员工和相关上下游企业有着很多约定,所以难以打破这一规矩。破坏规矩的只有像日产汽车总裁卡洛斯?戈恩那样的“外来人”。有些企业高层称,其实日产的日本经营层“也都知道该怎么做”。

  所以,日本企业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简单的,大家只要做该做的事就可以解决了。

  为此所需的是,为了未来利益打破过去约定,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企业并购,转让企业所有权,替换经营者,解决企业的问题,应该做到仿佛“不知道有什么约定”。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詹森说,LBO(融资并购)是打破“并购企业所有股票,出售不盈利业务部门,提升企业价值,再度上市”规则的一个机制。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发生的大规模企业并购曾备受争议,但经过30年,曾一度被视为“日落西山的大国”的美国的经济重振旗鼓。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臃肿的“巨头”解体,提升了资本效率。

  需要有效运用全球资本市场

  而日本企业为了防止相互持股等行为渐渐演变为企业并购,所以参股、退股较少,净资产收益率(ROE)较低。也就是,日本企业往往会采取牺牲股东,保护员工这一共同体的方针。这样做容易应对市场上的渐进式变化,但是无法适应摩尔定律那样的激烈变化。

  改变这一日本企业特征,只有有效应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并购。

  但是,日本企业并购尚不到其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5%。2006年Livedoor公司的村上基金事件发生时,这一倾向或许曾发生过些许变化,但是因内幕操作而被司法介入之后,这一趋势开始偃旗息鼓。再加上此后发生的金融危机等,日本资本市场因此陷入极端沉滞,外资基金相继退出。这也是造成日本经济停滞的较大原因。

  因为与劳动市场不同,资本市场自由化已经得到发展,所以管理制度改革的效果不会很大。日本政府需要放弃对衰退产业的保护政策。

  今后一段时间,亚洲企业可能将加大对日本家电厂商的并购,日本业内专家建议,日本政府不应该因民族主义而对此进行妨碍,反而应该站在全球视角,促进全球资本市场对日本企业的并购。该保护的不是企业,而是在那里工作的个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